孩子越來越難教,不是他變壞了,是我們不敢「好好去管」了。
【二】學習規劃不是裝大人,而是養成責任感
小學一開始,我就送兒子一本「自律手帳」,裡面是他每天該做的事:寫哪幾科、什麼時間完成、能換多少貼紙。
有人說這樣是不是太操了?我反倒覺得:這不是壓力,是讓孩子看見努力與收穫之間的連結。
當孩子能「掌控自己時間」,就不會被拖延和散漫吞噬。
學會規劃的人,才有資格談自由。因為他懂得掌控節奏,而不是被節奏拖著走。
【三】與其盯著缺點,不如點燃他「做得好的那一面」
我兒子數學普通,但畫畫特別有感覺。起初我也掙扎過——是不是應該多花時間補他弱科?
後來轉念,反而放大他的興趣——參加比賽、鼓勵創作,甚至讓他幫我畫家庭記事圖。
你知道嗎?當他發現自己有一個「被人肯定的特長」,那種自信直接溢出來,學習其他科目也更有勁了。
不是每個孩子都要當學霸,但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。
與其當個成績警察,不如成為他人生路上的發掘者。